雙墩遺址、禹會村遺址先后發現帶有刻劃符號的陶片700余件。雙墩刻劃符號的創造是蚌埠雙墩先民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雙墩刻劃符號是蚌埠市博物館《古代歷史陳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雙墩刻劃符號面世以來,就引起社會巨大關注。學界認為,雙墩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是迄今為止年代較早、數量最多、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考古資料,它的表現形式、刻劃方法、以及符號的組成形式,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起源有重要價值,對探究人類文字起源亦有重要意義。
作為蚌埠人,聽到這個結論,是不是有點小得意?
淮河流域史前“盛產”刻劃符號?
關于我國歷史分期,考古學、歷史學界目前有這樣的共識,即把有甲骨文記載的商代盤庚遷殷作為分界點,之前稱史前時期,之后稱歷史時期。
文字是文明的標志之一。作為單純意義上的文字,應具有音、形、義三個基本要素,此外,文字還應具有通用性,即能夠在本部落、本地區或更大范圍內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并得到規范使用。
文字的前身是刻劃符號。東漢時期曾在今固鎮濠城工作過的“字圣”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字學家孟世凱認為,漢字的起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非上古時代一人一時所為,漢字的源頭應當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各種器物上的刻劃符號中去探討。我國自古幅員廣大,東西南北自然環境各異,生活亦不盡相同,所產生的刻劃符號各具風格。從刻劃符號出現到殷墟甲骨文有四五千年,其形成過程應深入探討。
史前時期,淮河流域雖不能說“盛產”刻劃符號,但上中下游均有發現,如:
淮河上游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17個刻劃符號,分別刻在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還有成批的骨笛同時出土,刻劃符號年代距今約8000多年;
河南淮濱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多件陶器上發現刻劃符號;
太陽紋刻劃符號1
定遠侯家寨遺址出土了86件刻劃符號,類型屬雙墩文化,年代與雙墩遺址相當;
濉溪石山子遺址出土多件刻劃符號,其中有關豬的刻劃符號最為典型,文化類型接近雙墩;
蒙城尉遲寺遺址出土多件刻劃符號,同類符號還多次出現在山東地區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年代距今4800年;
淮河下游的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也出土了8個刻劃符號,陶片年代上限距今約4200年。
雙墩遺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發現了630多件帶刻劃符號陶片。近些年,又在雙墩遺址的后續考古發掘和禹會村遺址的擴大發掘中,發現了部分刻劃符號,總數已超過700件。
在上述遺址區域的周邊,還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和二里崗遺址,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和大朱家村遺址、諸城前寨遺址、章丘龍山遺址、鄒平丁公遺址,江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吳縣澄湖遺址,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余杭良渚遺址等,都發現了數量不等的刻劃符號。
2009年10月,中國文字學會等在蚌舉辦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迄今為止,蚌埠雙墩出土的刻劃符號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價值最大,有明顯的規律性和自身特色,是漢字的源頭之一。
這個結論,可是考古學界眾口一辭的共識呦!
雙墩刻劃符號都刻了些啥?
雙墩刻劃符號大多數是刻劃在陶碗的外圈足內,在碗的外腹部、豆的圈足內、缽和缸的底部也有少量發現。這些刻劃符號都是刻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有很多刻劃符號因陶器的破碎而殘缺不全。目前發現的刻劃符號僅是雙墩先民當時刻劃使用的一小部分,專家們只能作管中窺豹式的研究。
蚌埠市博物館展出的雙墩刻劃符號圖示
雙墩刻劃符號從形式上可分為象形類和幾何類,幾何類包括直線、十字、三角、方框、半框、弧線、圓圈、網形等;象形類刻劃符號豐富多樣,從內容上大概分為自然環境類、動物植物類、生產生活類、精神信仰類等類型。
自然環境類的刻劃符號有不同時間的太陽,山形水波、葉脈花瓣、林木草地等,專家從這些刻劃符號讀出當時的生態環境有山地、丘陵、河流、湖泊、森林、灌木等,根據數量較多的水波紋符號,和數量眾多的漁網墜、蚌螺殼等,判斷先民生活區域有大面積水域。
動物植物類有狗、鹿、魚、鳥、蠶、樹、草等,其中豬還分為家豬和野豬,野豬嘴尖、頸上有鬣毛,身體偏瘦,而家豬沒有鬣毛,肚大腰圓,比較肥碩。蠶的形象有細長的蟲形、蠶臥桑葉形、短圓的蛹形、連在一起的繭形等,是養蠶過程的完整記錄。
生產類的刻劃符號最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打獵、捕魚、養殖、除草、砍伐等生產活動,有野豬掉進陷阱、漁網捕魚等,甚至還有狗幫助主人打獵的場面,狗的神態通過身體線條形象地表現出來。專家從刻劃符號中漁獵活動遠多于農業活動的統計,推測雙墩時期的社會經濟應是以漁獵經濟為主,采集種植的農業經濟為輔。從出土文物中漁獵工具多于農業工具的比較,也可證明這一觀點。
生活類的刻劃符號涉及到衣食住行,最典型的是住房。北方因為冬季寒冷,降水較少,多是半地穴式房屋。雙墩刻劃符號表現的是南方早期遺址多見的干欄式建筑,上為尖頂,房屋懸空,下有支柱。房屋懸空的好處既可是防止野獸蛇蟲的侵襲、也能在汛期暫時躲避洪水,其下往往用作牲畜圈。這種古老的干欄式建筑在西南偏遠地區仍有孑遺。
精神信仰類刻劃符號的代表是日月形象,并且有比較復雜的表現形式,比如著名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額頭上的同心圓,不同專家對此有多種解釋,其中太陽崇拜的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
漢字是非洲西亞傳來的?打臉!
各地出現的刻劃符號都與當地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生產活動等相關,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客觀世界的抽象反映,表現為一種智力成果。
植物紋刻劃符號
有學者研究,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中,都曾創造和使用過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產生于公元前3500年,一直沿用到公元2世紀,隨著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西亞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象形文字,產生年代與古埃及相當,至蘇美爾王朝早期,發展成為著名的楔形文字,后來也消失了;克里特和愛琴海的米諾斯象形文字,產生于公元前2000年,后發展成為線形文字,至公元前1000年,隨著邁錫尼文明的衰亡而終結;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也產生過象形文字,后來也隨著哈拉巴文化的結束而絕跡。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東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和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文字的發源地,中國早期象形文字是從古埃及“進口”的。雙墩等早期遺址刻劃符號的出土則令這一說法不攻自破。至上個世紀末,中國有刻劃符號的遺址就超過百處。據碳十四測年法測定,雙墩刻劃符號年代上限7300年,賈湖刻劃符號年代更是達到距今8000多年。北非西亞已發現的刻劃符號上限為7000年,證明漢字和北非西亞文字不僅是各自獨立產生,而且從已知考古材料上來比較,中國文字體系的起源時間還要早一些,這一結論同時也否定了漢字起源的年代上限是商代的錯誤觀點。
早在十多年前,北京大學召開的《早期文字體系的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就對雙墩刻劃符號所具有的文字特征表示出了極大興趣,確認在世界范圍內的早期文字體系起源研究將由此產生重大突破。
雙墩刻劃符號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
雙墩刻劃符號有的是單個,有的是組合,構成形式多樣。構成越復雜,表達意義越豐富??梢钥闯?,刻劃符號從單一的象形,到指事、記事,再到會意的演變過程。有的刻劃符號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的使用頻率較高,有的與后代的甲骨文、金文類似。
豬紋刻劃符號
文字學家、原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認為,雙墩刻劃符號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發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幾何類刻劃符號具有表現某些原始思想觀念和簡單記事的功能。水紋系列刻劃符號主要是表現水波起伏的動態形象,圓圈形符號可能和“天”有關,半框、方框和十字形符號可能和“地”和“四方”有關。
專家還通過比較得出:距今4000多年的青海馬家窯文化,其馬廠類型的彩陶壺上有130多種刻劃符號,其中有的如井形、柵欄形、網形、日形、中形和數字形等,與雙墩刻劃符號相似。說明各地獨立出現的刻劃符號也有一定的共性特點,這也是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匯聚融合的一個基礎。
看到這里,小伙伴可能會問,雙墩刻劃符號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呢?與商代甲骨文有沒有聯系?
專家認為,刻劃符號是人類文明發展早期的階段性產物,隨著文明的進步而進化。雙墩的刻劃符號包括賈湖的刻劃符號,都與甲骨文分屬不同的體系,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雙墩刻劃符號與甲骨文有淵源,但也不能證明雙墩刻劃符號不是一種文字的起源?;蛟S這一種文字已經失傳了,或在進化的過程中融入另一種文字系統最終被替代。遠古時期,北方的紅山文化、西北的大地灣文化、東南的良渚文化、淮河流域的雙墩文化等,各自沿著自己的軌道發展,并與周邊文化不斷地碰撞、匯聚、融合。在文明的進程中,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文化居領導地位,也可能是文明被野蠻征服,落后的文明主導了歷史進程,比如歷史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多次征戰融合。秦滅六國后,同時剿滅六國文化,強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被銷毀的六國文字特別是楚國文字中,可能就有雙墩刻劃符號的基因,只是無法考證罷了。
2009年10月,中國文字學會等在蚌舉辦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界對南北各地的刻劃符號綜合研究得出結論:到龍山文化時期,文字已經形成,雖然此時各地的文字仍有很大的差異??虅澐柌⒉皇枪铝⒋嬖诘?,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不同遺址之間相似的刻劃符號是受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影響。隨著文明向中心匯聚,文化發達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化包括文字都日益趨同化。特別是國家出現、王朝建立后,這一趨勢加速,文字書寫風格漸趨一致,至殷商時期,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完 )
關注蚌埠發布微信
關注蚌埠日報微信
蚌埠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皖ICP備07008681號-1 皖網宣備070018號 皖公網安備34030002000168號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舉報郵箱 bbrbs@bbnews.cn 舉報電話 (0552)4017493